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对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构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体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全部课堂育人主渠道和所有教师育人主体作用,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利用3-5年的时间,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确保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主要举措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文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3.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4.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5.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强化专业课教师自觉履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四个“80%”又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现实依据,故教师的育人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而不是对教师额外的要求,更不是给教师添加额外的负担。各单位、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持之以恒推进师德建设,帮助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指导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好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三)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充分运用教研室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先进模范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技能培养;各二级院(部)充分运用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外出进修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由僵硬范式转为引导探究,由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交流,由单一课堂转变为联结情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所服务。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中,要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要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等作为重要的监测点指标。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各类特色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
(五)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
开展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遴选建设活动,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明确改革目标、原则、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学校将在每个学院遴选示范课进行立项建设,开展试点工作,修订课程大纲,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师教学技能评比活动,切实将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核心课程建设,实现所有课程思政教学的规范化建设,整体提高育人效果。
(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每年立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探讨“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的相互融合与切入问题,夯实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的改革研究和交流推广。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部)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宣传部要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打造宣传建设成果;教务处要加强审核把关、督促落实和绩效考核;各院(部)要明确责任,主动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工作职责范围,切实有效推进,确保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加大宣传力度
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纳入学校工作大局中通盘考虑,把课程思政的宣传引导与其他宣传工作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确保改革一开局就有影响、有声势,确保宣传引导和课程思政改革同力同向,同频共振。同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展、动态与成果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师生员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典型案例,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营造“每门课程有思政,每名教师在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将各二级院(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二级院(部)和个人给予奖励。
(五)注重总结推广
注重总结凝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做法,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